
編者按:
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,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。為進一步加強網絡文明建設,河北省正全面開展“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”網絡文明建設主題活動,現推出網絡文明建設系列評論,匯聚向上向善力量,共建共享網絡文明。
河北省全面開展“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”網絡文明建設主題活動,是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、加強網絡文明建設、提升全民文明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。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,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,立足河北當好首都政治護城河的使命,推動文明辦網、文明用網、文明上網、文明興網在燕趙大地蔚然成風,讓網絡空間更加清朗。
法力,這可不是神魔小說中憑空想象的騰云駕霧、呼風喚雨之類的本事,而是“法律的力量”。隨著時代發展和改革推進,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越來越迫切地需要建立科學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,并且在實際的社會事務中,讓法的精神、法的意識、法的邏輯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心里,成為社會普遍認同和遵守的行為準則。
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,前提是強化法治信仰。法治是國家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,更是現代化國家治理的“定海神針”。深化依法治國、依法執政能力,就是要把這一定海神針用好,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,堅持政治引領,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信仰,增強對法治的尊崇之心。只有做到從內心信得真、真的信,真正地增強政治認同、思想認同、法理認同和實踐認同,自覺校正違背法治要求的思想和行為,才能立住主心骨,讓法治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行之于真、行之于實,才能保證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決策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決問題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堅強定力。
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,關鍵是樹立法治思維。法治思維,是依據法律的基本精神、基本原則和具體規范,來觀察問題、思考問題、作決策、辦事情的思維方式。樹立法治思維的關鍵和要害,就是要學習法律、理解法律,深刻認識和把握公平正義等法律的基本精神,達到在謀劃工作時予以運用、在處理問題時予以運用的效果。 許多人認為法律離我們十分遙遠,其實不然——學法辨是非,懂法明權責。目前,我國已形成了保障網絡信息安全類、電子商務類、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類等的網絡法律體系,這是我們依法治國的重要依據、養成法治思維的重要前提,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只要我們在學習與網絡相關的法律時端正態度、找對方法,就能樹牢法規至上、法治為本的思想,明白什么事能干、什么事不能干,心中高懸法律的明鏡,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。
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,重點是用好法治方式。隨著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的高度交織,社會治理也進一步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。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,既要提倡自由,也要保持秩序。自由是秩序的目的,秩序是自由的保障。網絡空間是虛擬的,但運用網絡的主體是現實的,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,與現實社會相互交織、相互影響,大家都應該遵法守法,明確各方權利義務。一些網絡使用者,在明知道法律規定的前提下,仍然要逾越紅線、觸碰底線、甚至知法犯法,這就使自己走向無底的深淵。用好法治方式,就是要求我們在面臨多種解決問題方式、手段時,首先要把合法性作為優先選項,研判解決問題的方式手段必須符合法律規定、法治精神,自覺運用法治方式。只有嚴格尊法、學法、守法、用法,做到依法守德、依法上網、嚴格自律、恪守底線,河北才能搭上網絡發展快車,讓河北真正能夠完成好首都政治護城河的使命和任務,讓河北網絡空間更加清朗。(劉卓曉)
?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