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1957年出生,4歲時患上小兒麻痹,落下了終身殘疾,讀書堅持到了初中畢業。雖然落殘的右臂比左臂細一半,手指有些畸形,我卻愛上了家中的縫紉機。從最初笨拙地穿針引線,到熟練操作跑直線、挖兜、納鞋底……我單腳踩著踏板,找到了人生的自信。
1974年,霸縣(現霸州市)第一服裝廠招工。我順利通過企業獨設的考試,成為廠里唯一的男縫紉工。8年間,我幾乎干遍了服裝廠所有工種,技術水平超過好幾位老師傅。1982年,我放棄“鐵飯碗”,在家里辦起服裝裁剪培訓班,培訓班最火的時候,一天有300名學員。
事業成功,我贏得鮮花和掌聲??善溟g接觸到的一個個殘疾學員,卻讓我萌生轉型的想法:不少殘疾學員在遇到我之前,因為缺乏一技之長,很難找到工作。我想,何不專門辦一個針對殘疾人的技能培訓班呢?
從2004年開始,我的培訓學校只招收殘疾人,且培訓范圍逐步擴大,設有盲人按摩、電子商務、服裝裁剪、手機維修等十幾種專業技能培訓課程。我先后創辦了服裝公司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、殘疾人職業培訓學校,為殘疾人學技術、就業創業保駕護航,用自己的努力幫助殘疾人朋友更有尊嚴地生活。
事業成功的背后是妻子劉四霞的默默付出。她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、理解、支持我的工作,并無怨無悔地承擔起家庭重擔。多年來,每當我遇到工作上的困難和身心方面的病痛,妻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幫我化解,渡過一次次難關,讓我倍感溫暖。
近年來,我的培訓學校先后培訓4000多名殘疾人學員,為他們開辟了縫紉、計算機、按摩、養殖等多種就業渠道。在翻建教學樓資金困難的情況下,我和妻子依然積極為汶川大地震、玉樹地震救災捐款,跟蹤關注畢業后的殘疾人就業情況,針對需求給他們贈送電腦、縫紉機、手機維修工具、輪椅等。
教育管理孩子方面,妻子也承擔得更多一些。如今,孩子們已長大成人,長子在部隊服役,多次立功受獎;次子在大學被評為“三好學生”,并被學校保送讀研。
“之前我一直在部隊服役,回家的時間比較短,每次和家里通電話,父親都會對我的人生方向進行指引。在他身上,我發現了自強、自尊和自愛,以及放眼未來的眼光?!眱鹤油跽唢L現在任圣沅殘疾人職業培訓學校主任,他說,要像我一樣投身公益,幫助有需要的人。
“殘疾人公益事業還在路上,永無止境。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,子子孫孫代代相傳?!蔽医洺_@樣教育兒子,我和我的家人也會沿著當初的目標一步一步走下去,將這份事業與責任代代相傳。(口述/王元順 執筆/陳正 滕雪葉 王元順工作單位:廊坊市圣沅殘疾人職業培訓學校 陳正、滕雪葉工作單位:廊坊日報)
? |
|
|
|